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上海持续完善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

3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有关情况。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夏科家在会上表示,上海在2023年7月印发了《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8条”),政策实施半年来,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携手对上海列入到“新优药械”目录内的产品实现了全覆盖,创新药械入院更加畅通,上海创新药械多元支付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在全国的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

  “相关的举措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医保对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前三年单列支付,不占用医院医保额度等举措,消除了医疗机构的顾虑;另一方面,基本医保或商业健康保险对上海‘新优药械’产品支付全覆盖,消除了参保群众和医药企业的顾虑。”夏科家表示,据统计,2023年上海医疗机构采购国谈创新药金额10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73.1%,更多患者因此而获益。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创新药械临床应用存在进院周期长、知晓率不高、应用推广难等痛点。自去年“28条”落地后,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目录公布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做到应配尽配。“今年1月份,90%的三级医院和72%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药;83%的三级医院和45%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医疗器械,效果非常显著。”

  此前,“28条”中有16条措施提到促进商业健康险规范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曹光群表示,政策出台后,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在沪商业保险机构在创新药械支付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连续三年指导保险行业推出上海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沪惠保’。其中,保障责任中创新特药种类高达38种。”

  据了解,创新药研发成本高且生产工艺复杂。高投入和高技术壁垒,决定了创新药在上市之后的价格也远高于一般药品,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但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来说,如果不能在支付端得到足够的认可,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337.32亿元,同比增长4.9%。据发布会上数据,2016年以来,上海研制了23款1类创新药,数量约占全国17%,涵盖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疾病治疗领域。41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占全国17%。

  “当时的28条,希望实现的政策效果,就是让医疗机构‘敢进’,让参保群众‘敢用’,让创新医药‘敢研’,医药研发需要更大的投入,我们从后端给予信心之后,鼓励这些企业在前端更愿意研发,让资本市场‘敢投’”。夏科家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强部门联动协同,从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两方面持续用力,推动上海对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机制不断完善,共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操子怡)